南国智库·市县观察 | 三亚保亭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守护城市供水“生命线”
南海网2025-04-16 20:17:00

南海网记者 利声富
“这些套种在芒果地里的矮柱草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减少芒果地施除草剂等农药对赤田水库饮用水源的农业面污染,从而筑牢城市供水‘生命线’。”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科教科相关负责人看着芒果地里郁郁葱葱的矮柱草说。为避免赤田水库二级保护区内因水土流失,雨水冲刷导致芒果园内化肥农药元素污染水库水质,三亚、保亭两个市县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启动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
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二三成、氮磷下降最高70%、赤田水库水质长期保持Ⅱ类水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监测数据显示,三亚、保亭两个市县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取得明显成效。该案例不仅守住城市供水的“生命线”,而且入选生态环境部生态保护补偿典型案例,为各地推动生态保护补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
那么,三亚、保亭两个市县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都有哪些措施?其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什么变化?

赤田水库二级保护区芒果地种植的矮柱草。记者 利声富 摄
三亚保亭联动探索可复制经验
赤田水库坐落于三亚市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处,是三亚重要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每日供水量约22万吨,约占三亚饮用水总供水量50%。其生态环境状况,对三亚供水安全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但水库四周种植芒果等农作物的施肥喷药,使水库的水质受到一定影响。
依托三亚经济圈一体化工作机制,三亚和保亭携手开展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探索“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新机制。出台《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形成以1个工作方案为统领、N个方案为支撑的“1+N”政策方案体系,制定涵盖综合治理、生态保护补偿、监测评价、资金使用、考核评估五大方面12个方案,构建起“资金补偿—流域治理—监测评价—动态评估—监管考核—督察整改”的闭环工作机制。对于跨地区的工程项目,三亚与保亭创新审批机制,采取跨市县联合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时间。
此外,海南还从建立协调联动机制、资金激励、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机制、营造社会共治氛围等方面着力推动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赤田水库流域水质不断好转,同时也为海南流域治理、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六水共治”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从源头到末端多维度精准施策
控源是农业面污染治理的关键,只有摸清找准“症结”后才能精准施策。找准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后,三亚市农业农村局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技术路径,找到芒果园里养草控草提地力,构建水库缓冲带保持水土,解决农业面污染等新途径。
“源头上,通过释放天敌以螨治虫、装太阳能灯杀虫等绿色防控手段使得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减少30%以上。”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强赤田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三亚推动赤田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退果还林的同时,对二级保护区进行整治,推动水库的绿色防控,实现减肥、减药、减少面源污染的“三减目标”。
“这个太阳能杀虫灯太实用了,害虫诱杀率90%以上,安装一个就解决十多亩芒果虫害问题。”在三亚市赤田水库二级保护区一种植芒果地里,芒果种植户董先生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三亚已安装了100多盏太阳能杀虫灯,覆盖芒果果园2000多亩。同时,利用无人机释放天敌统防统治4000多亩次,对芒果蓟马防效维持在75%以上。并通过套袋减少害虫对芒果果实侵害,从而减少农药使用。
加强过程拦截,降低污染传输是又一个精准的施策。“我们通过生物炭改良土壤、林下种草建立缓冲带以及试点生物炭堤等方式,有效拦截污染物进入水库。这不仅减少水土流失,还提高土壤对污染物的拦截固持能力,极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流入水库的风险。”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芒果地种植矮柱草,是一种以草抑草绿色生态的土壤管理方法。其不仅可抑制杂草生长,还具有改良土壤质量、改善果园微气候环境、提高果实产量及品质等多种作用。也有利于发展“果-草-牧”等复合循环农业模式,减少除草剂的使用。
肥料袋、农药瓶、废弃地膜……4月15日,记者在三亚市海棠区南田居东风队农业废弃物回收站看到,芒果种植户将使用过的废弃物逐一放进回收站。
在赤田水库二级保护区内设立农业废弃物回收站,采用“农户自觉清理+环保公司专人回收”模式回收农业废弃物,是三亚强化赤田水库二级保护区农业面污染末端治理举措之一。
据了解,截至目前,几个废弃物回收站已回收农业废弃物110多吨,确保回收处置率达85%以上,切实解决了种植业末端污染问题。同时,通过增殖放流以渔净水,控制水体浮游生物生物量,达到改善水质效果。
探索绿色种植模式实现降本增效
传统农业面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能有效缓解这些矛盾。为此,三亚、保亭两个市县探索绿色种植模式,实现降本增效。
在探索产业融合机制方面,三亚探索开展藤桥河流域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以藤桥河流域南药、沉香种植和加工产品等生态产品优势,带动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推动藤桥河流域整体生态产品的保值增值。保亭刚引入社会资金参与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在芒果林下种植魔芋、菌菇等经济作物,并延长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赤田”品牌。
“这两年,为做好赤田水库林下种植示范,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生态致富双丰收。”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依托赤田水库流域丰富的耕地和林地资源,三亚、保亭两地积极谋划推动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转变传统热带水果种植结构,消减农业面源污染,形成高附加值、绿色精品农业发展模式。
位于保亭境内的赤田水库流域二级保护区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通过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原有种植园进行生态化改造,不仅有效促进传统种植模式向生态循环农业转变,也推动了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成集种植示范、乡村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此外,三亚、保亭两地还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从传统单一的芒果种植,转向经济效益高、用药用肥较少的榴莲蜜、榴莲等高附加值品种种植,截至目前,已累计引导农户优选榴莲蜜6000余株。并制定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科学指导农户种植,不仅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改善赤田水库水质,而且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户增收创收的双赢局面。
推农产品碳足迹管理打造特色品牌
低碳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热带水果有了碳足迹后,绿色发展“钱前”更广阔。
芒果作为海南特色热带水果,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消费者青睐。为进一步巩固海南特色产业优势、赋能芒果绿色属性,三亚在赤田水库二级保护区开展热带水果碳足迹认证及碳标签创制,自主研发果园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计量模型,以及生命周期评价-水果碳足迹方法学。
“目前,我们成功将生物质炭土壤改良技术应用于三亚榴莲、莲雾、芒果绿色低碳种植示范基地,实现种植过程中碳排放降低超过30%,显著提升土壤固碳能力。”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2年以来,三亚在赤田水库二级保护区3500余亩芒果园内累计施用2101吨生物炭改良土壤,平均每亩投入0.6吨生物炭,充分利用生物炭多孔隙、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特点,有效拦截污染物进入水库,有力推动三亚农业产业绿色发展。
更加生态有机的种植方式,让赤田水库流域二级保护区芒果品质显著提升,有助于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产业化增值。海南农垦神泉集团公司顺势打造“神泉芒果”品牌,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神泉芒果团体标准,设计带赤田水库元素的Logo,以公司800亩核心基地为GAP示范,带动周边450余户农户种植绿色芒果。2024年,该品牌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证书,有效提升芒果质量和产业化水平,有力推动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发展。
南海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